電力工程監測主要為發電廠、水電站、水利樞紐及送變電工程的規劃、設計提供各種比例尺地形圖、縱橫斷面圖,建立施工控制網和對工程進行竣工測量、變形觀測。
廣西的電力工業始于清末的小火電,民國時期亦以火電廠建設為主,至1949年冬,廣西共建有小型火電廠30座, 水電站3座,總裝機容量約1.02萬千瓦。其勘測工作一部分由省建設廳負責,一部分由各電廠、電站籌建部門自行組織進行。
水電工程監測
1950—1985年,經過勘測設計建成的水電工程有,裝機容量0.1萬千瓦—1萬千瓦的水電站18座,裝機容量1.2萬千瓦—40萬千瓦的水電站15座,擇要介紹如下。
大容山水電站:位于玉林市南流江支流清灣江上,裝機容量0.65萬千瓦。1958年玉林專署水電局和華中工學院先行勘測,同年開工。1959年,廣西水電設計院又組織勘測,提出初步設計補充報告。1961年工程竣工。
西津水電站:位于郁江中游橫縣段。 1952年, 珠江水利工程總局查勘郁江推薦壩址。1957年廣西水利廳開始電站測量。1958年,廣西水電設計院進行勘測設計。1960年后邊勘測、邊設計、 邊施工,1964年建成發電。裝機容量23.44萬千瓦,是廣西的第一座中型水電站。在設計與施工階段,廣西水電設計院共測繪1:10萬地形地質圖263平方公里,1:1萬地質剖面圖62.5公里, 庫區地質圖230平方公里,庫區地形圖87平方公里,1:5000及更大比例尺壩段地形地質圖3平方公里,庫區地震宏觀調查2萬多平方公里。在營運階段,西津水電站管理處對大壩進行了變形觀測。
火電工程監測
火電工程監測工作,在1958年前廣西還沒有專門的勘測設計部門,一般由建設單位委托國家在廣西的專業部門承擔。 1958年,廣西水電設計院成立,下設1個火電勘測隊,該院成了廣西火電工程勘測設計的主力。自1958年起,全廣西的火電勘測工作主要由廣西水電設計院承擔, 至1985年, 共完成南寧、合山、柳州、桂林、田東、梧州等6座裝機容量2.4萬—50.5萬千瓦火電廠,和玉林、木圭、全州、宜山、東筍、東羅、寧明、崇左、鳳凰等20座火電廠的勘測任務。
送變電工程測量:50年代初期,南寧、柳州、桂林、梧州等市在國家統一計劃下,各電廠開始自行勘測設計,把2.3千伏送電線改為6千伏。1955年,西灣電廠建成35千伏輸電線路。1958年后,由廣西水電設計院負責全自治區的送變電工程勘測設計。截至1985年底,全自治區共完成有35千伏線路8631公里, 110千伏線路2358公里(51條) ,220千伏線路1396公里;35千伏變電站(含升壓站) 246.69萬千伏安, 110千伏變電站212.64千伏安(58座) , 220千伏變電站238.8萬千伏安(12座)的勘測任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