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國是世界上地質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,災害種類多、分布地域廣、發生頻率高、造成損失大。進入今年以來,變化莫測的局地強降雨和強熱帶風暴導致的暴雨,使地質災害的突發性越來越強、監測預警的難度越來越大。特別是西部山區降雨量比去年平均偏高10% —20%。遭遇大旱的廣西、云南等西南地區,持續干旱造成巖土體松散開裂,山體緊固性發生變化,一旦遭遇強降雨,發 生突發崩塌、滑坡、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概率將會明顯增加。在西北地區,近些年連續遭受低溫雨雪和暴雪冰凍天氣,隨著氣溫快速回升,冰雪融化、凍脹等引發的 地質災害不斷增多,黃土地區受長期干旱等影響,且切坡建房和亂挖窯洞現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,隨著雨水增多,將不可避免地出現點多、面廣的黃土崩塌災害。
過去,地質災害主要發生在汛期,但是隨著全球氣候變化,災情已從汛期擴展到全年各個時段。2008年11月云南楚雄發生群發性泥石流、2009年 11月山西中陽和今年3月陜西榆林發生黃土崩塌事件,這都發生在汛期以外。地質災害防治不應僅僅局限于汛期,也不應僅僅局限于多雨濕潤地區。
地質工作滯后,工程建設引發的人員傷亡也在不斷增多。特別是,近年來,由于施工駐地等臨時設施選址不當,監測防范意識不夠強,引發了地質災害和人員傷亡。
據國土資源部有關部門分析,今年5月份,全國3389起地質災害中,自然因素引發的有3229起,占總數的95%;人為因素引發的有160起,占總 數的5%。自然因素主要為降雨和重力作用等;人為因素主要為切坡建房、修路、采礦和開采地下水等。而災害類型以滑坡為主,災害等級以小型為主。滑坡共發生 2444起,占總數的72%。
我國現階段山地災害預警技術
為了預防地災害,盡可能降低地災對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威脅,國土資源部和相關部門相繼采取了多項措施,健全群防群測體系;到目前為止,全國共安裝了10萬余套裂縫報警器和滑坡預警伸縮儀,監測效率和預警水平明顯提高;全國共有30 個省區市,260個地級氣象局聯合當地國土資源部門開展業務,各地國土資源和氣象部門通過電視、廣播、手機短信等多種渠道發布地質災害預報預警信息。據國 土資源部統計,2009年,全國共成功避讓地質災害209起,避免人員傷亡14330人,避免直接經濟損失1.6億元。與2004—2008年全國平均數 相比,死亡失蹤人數和直接經濟損失分別下降了31%和41.5%。三峽庫區已連續6年實現地質災害人員零傷亡。而今年1—5月全國共成功避讓地質災害 157起,避免人員傷亡3825人。
但是,隨著全球氣候變化異常,我國的極端氣候事件發生頻率越來越高,給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帶來了新巨大的挑戰,也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常態化提出了要求。6月份我國各地進入 主汛期。根據地質災害多年發生規律,6月份也是地質災害的高發期。國土資源部預測,總體上地質災害發生的頻次和危害程度可能較5月份偏重或基本相當。全國 10萬多處地質災害隱患點,隨時都有發生災害的可能。
現在查明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都已經初步建立群防群測網絡,得到有效控制,一般不會出現問題。但是每年發生的地質災害大多發生在圈定的地質災害點以外,由于不少地質災害點多分布于偏遠農村和山區,地質災害監測、預警和人員轉移的工作難度很大。
現有地災監測報警技術措施的弊端
可以看到,國土資源部聯合相關部門,通過切實落實開展這些地災預測預警措施,取得了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巨大進展和成功,避免了大量的地質災害對人民生命財產的造成的威脅和損失。但是,現有的這些傳統監測方式,隨著地質災害發展形勢的嚴峻,越來越多的弊端暴露出來,
例如
1、人力占用極其嚴重,維護成本高
2、讀數一致性和可靠度不夠高,實時性較差
3、分布于偏遠農村和山區,地質災害監測、預警和人員轉移的工作難度很大
4、監測分布廣,不便于統一監測管理
很顯然,如果不能盡快解決這些弊端,將對我國未來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形成極大考驗,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將持續受到不斷的威脅。
高效 精確 經濟 易管理的地災預警新手段:
多項新技術應用下,基于網絡的高精度無線新型地災預警預測分析系統。
有效的徹底的解決現有的地質災害的弊端,獲得更高的預報可靠性,大量降低監測成本,運用新一代技術的的災害預測預警系統應運而生。